上海市共和新路1968号8幢10楼 earthenundefined

产品展示

NBA全球化下的缩影,这些年,大家是如何进了NBA这个坑的?

2025-07-15

笔者87年出生,从2001年高一开始关注NBA,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个跃进我视线的球星是当时76人的艾弗森,当时刚开学,我和我的第一个同桌坐在班里靠后的位置,这货天天拿着一本好像叫篮球世界的杂志在上课时候看(话说,当时的这些体育杂志真心不便宜,统一零售价价在10块钱),我一直对这个梳着奇怪的发型,像个痞子一样的老外感到好奇,于是问他这谁啊,然后这哥们仿佛找到了平生知己一样,不管我爱不爱听,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在一个月內对我强行灌输着关于这个传奇球星的一切的一切。

当时的我感到很不可思议,没想到大洋彼岸的一个人能对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学生影响这么大,会引起他的崇拜,于是我也没事借他的杂志翻看起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最初吸引我的并不是所谓的球技和表现,而是我没想到,这个联盟的球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球场上的那几十分钟,更多的是球场下的形形色色,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关于他的抗争,以及这种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那个年月,我们能够得到NBA的信息渠道还是很狭窄的,在那个平时在学校电脑上一次都不容易的年代,我的业余时间想了解到这些信息,只有两个渠道。

一个是纸媒,当时的体育周报应该是一个星期出一次吧,一块五一份的报纸,我们班通常会买上两三份,然后传着看,喜欢看足球的看足球,喜欢看围棋的看围棋(当时的围棋其实在高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喜欢看篮球的会把篮球那几页分离开细细的看,一般一份报纸在班里传完后,便会破旧不堪,完成他光荣的使命。

NBA全球化下的缩影,这些年,大家是如何进了NBA这个坑的?

话说从那时,我们班的男生便有AA制的习惯,因为每个星期总由那么一两个人买报纸,时间长了会不情愿分享给大家,所以几个经常看体育周报的男孩子组织缴了买报纸的费用。

而我自认为我是那时候看篮球信息最细致的人,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这样能想象他们在球场上的场景,能想象球员之间你来我往,从球场上打到球场下的美感。

还有一个纸媒便是现在很少再能看得见的杂志体育世界,话说现在在报亭应该还能看的到吧。

从这些杂志上,我了解到远古巨星张大帅的风流韵事,了解到马龙和罗德曼的恩怨和著名的拳击比赛,看到这些的我幼小的心灵里只能感叹:“靠,这TM也可以!”,感谢这些杂志。

那些年我最痛恨的球队是马刺,小牛,爵士,我最痛恨的球员是GDP和诺天王,十几年后,他们都成为我最喜欢的球员,除过爵士,这两支球队也成为我喜欢的,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啊。

第二种方式便是伟大的中央五套,每天晚上,如果有时间,我会专门到学校门后的小餐馆,点一份刀削面,然后盯着电视中央五套,等着6点整体育新闻开始,因为我知道,在赛季中,每天体育新闻会很简短的报送一下当天美国那端球场上的比赛情况,我便会很满足。

我不知道有多少跟我一样的骚年,在梦里站在了美职篮的球场上,和那些最顶尖的球员同场竞技,尤其是看到一些经典而伟大的比赛,总希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气氛,甚至到现在还在做这些白日梦。

还有一个便是互联网了,虽然当时互联网并不发达,但是每周那么几次的计算机课和偶尔去趟网吧,还是能够搜索到关于篮球的只言片语,但是并不多,当时NBA还没有在网上传播那么快。

国内的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其实新浪、网易、搜狐是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这三家网站都于2000年上市,但是真正开设NBA篮球频道是什么年份,我查到的应该是在98年新浪网站上便有关于NBA的新闻了,不过当时的网站制作是相当简陋的,应该算国内NBA互联网媒体的先驱者了。而我第一次从互联网上开始了解则是02年以后了。

PC预测

05年进入大学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了,随着日常课程的减少,自由时间更多,我可以有更多机会去接触网络,这样,高中的那些纸媒便迅速的成为了历史,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作为球迷,更多信息的了解便转移到了新浪和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了。

当然最初的实时看球还是要依靠学校食堂那几台电视,不可否认,大学食堂的电视机上大部分时间都只会定格在中央五套。

而随着网络视频直播的兴起,直播吧给我等球迷们带来了更多的观看选择,更多的直播主持人进入我们视线,而不仅仅是体育频道那几个老面孔,如果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需要强制下载的视频播放插件和那个年代比较坑爹的网速,影响着我们在网上看直播的体验,总而言之,在当时,每个男生的宿舍,起码的一台电脑是标配,方便了很多。

再之后,便是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遍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球迷接收信息的通道从电脑上转移到手机上,相信随着互联网发展到如今,大家再也很少在电脑上看NBA直播了,包括相关的APP也为大家带来最及时的前线信息。

只是,当我们被漫天的各类信息淹没的同时,我再也没有当初在课堂上偷偷看报纸的那份猎奇感了。

这也算逝去青春的一部分吧。